微软、Facebook等大厂还在全面布局的元宇宙,在本质上究竟靠什么实现?
书摘 | 微软、Facebook等大厂还在全面布局的元宇宙,在本质上究竟靠什么实现?
2022-07-23 05:00 来源: 美文大赏
原标题:书摘 | 微软、Facebook等大厂还在全面布局的元宇宙,在本质上究竟靠什么实现?
意识的可迁移性是元宇宙实现的根本原因
从元宇宙这个概念开始火爆的第一天起,人们便对未来世界开启了无限畅想。这个陌生的概念将大家之前对互联网的一切认知都冲击得七零八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元宇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teamnexttime.com,它符合今后技术、资本、市场发展的大方向,也正在改变现实中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科技结构等,可以预见的是,元宇宙是未来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各个大型科技公司仍在搭建自己的元宇宙框架。它们通过投资专项资金、调整组织架构、多维度培育市场、吸纳高端人才等操作,持续为其元宇宙架构“输血”。
马斯克旗下公司Neuralink致力于开发脑机接口,在人脑或动物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信息交换和连接通路,其重点研发方向皆与元宇宙紧密相关。
微软聚焦“企业元宇宙”,开发企业级公有云平台Azure云服务,其现有的协作办公软件Team,加入了Mesh(无限网格网络)混合现实功能,允许不同地方的人共享全息体验,员工可以加入虚拟会议、发送共享文档、使用3D头像、体验沉浸式空间。
字节跳动从联合乐华创立虚拟女团A-Soul,到大手笔收购Pico公司,选择从软硬件两头突破,打造元宇宙生态闭环。
除了大型科技公司,韩国是对元宇宙推动最为激进的国家之一,已经开始从国家层面对元宇宙产业进行规划,并组建了一支超过200家公司参与的元宇宙联盟。其目标是到2026年实现元宇宙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五,在首尔打造虚拟市政厅,试图成为全球首个加入元宇宙的城市。
蔡恒进教授在新书《元宇宙的本质》中指出,元宇宙代表着诸多技术、诸多模式和诸多想象。越来越多的公司投身到元宇宙的洪流里,一场以元宇宙为主导的全新发展时代已然来临。
在这场热潮里,不论是像韩国和Facebook那样的狂热与激进,还是像腾讯和微软那样的稳健与冷静,元宇宙都是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那么,为什么国内外的科技公司都始终相信并积极布局元宇宙产业?元宇宙在本质上是靠什么实现的?
元宇宙是一个新东西,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会有来源。因此,我们自然引入了一个问题:元宇宙的来源是什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之所以叫它“元宇宙”,是因为在它之前已经有一个宇宙存在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物理世界的宇宙。
我们可以说,元宇宙正是人类基于对当前宇宙的理解所创造,试图模拟乃至超越当前宇宙的产物。但是,这就足够了吗?
让我们再往深处想一层,上面那句话有一个很关键的前提是,我们人类如何理解当前的宇宙。不难发现,题眼在于“理解”这个词。
理解,看似是一种本能,但细细究之,这种本能其实是生命的天赋,是只有生命才会具有的能力。这种天赋,来自生命以及生命所具有的意识。
有了对元宇宙的意识,其实现还需要其他理论的支撑。
元宇宙符合意识世界的发展规律
2022年4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携手《科学》杂志发布了“新125个科学问题”——《125个科学问题:探索与发现》。此次发布的问题涉及数学、化学、医学与健康、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其中,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七问是:“量子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脑吗?”神经科学领域的第十一问是:“有可能预知未来吗?”
这两个问题可以理解为探讨意识或未来的发展是否具有确定性。量子人工智能能否模仿人脑,关键之一就是能否解决量子技术与人类意识之间存在的视角差异问题。
让机器模拟人脑,意味着视角必须转换。生命不是按照物理世界或者概率来走的,而是主动的选择,且往往走的是很小概率的路径,用全能视角是无法看清生命视角的主体性的。
我们明明不是上帝,却非要让我们设计的机器成为我们假想中上帝的样子,这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