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背后的青年社会心态
【摘要】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以多重身份建构了无数社群,创造了许多与主流文化不同的数字生活。网络流行语是青少年数字生活的映射,也是代际交流的语言屏障和文化“围墙”。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话语风格体现在五个方面:埋“梗”的冷幽默、天书般的缩略语、庸俗的丧文化、直白的土味情话、精致的糊弄学。作为一种日常语言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自身会在社会交往中迭代,大多数流行语会脱落、转世,少部分会进入主流文化的话语系统,成为人类生活交往的常用词汇。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流行语 代际交往鸿沟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流行语是青少年数字生活的日常交流语言,也是青少年网络亚文化中的典型景观。网络空间是技术主导的生活空间,青少年因接受能力强而获得较多赋权,他们更容易在网络空间内趣味相投,形成具有强大话语生产能力的网络社群。网络空间内青少年的语言天赋被激活,他们以无限的热情生产出海量的网络流行语。青少年网络流行语没有字正腔圆的播报,有的是鲜活的创造、诗意的情趣和大胆的宣泄,这些语言有清新、活泼、灵动、有趣的正向旨趣,也有叛逆、讥讽、低俗、灰暗的负面特征,都是当代青少年生活状况的反映,语言背后潜藏着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可以说网络流行语是青少年亚文化的典型景观,帮助青少年彰显个性特质、释放生活压力、建构身份符号。
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多元话语风格
青少年思维活跃、从容自信、特立独行,他们是社交媒体最忠实的使用者,也是网络游戏、网络学习、网络购物的最大用户群。互联网是个性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空间,青少年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灵活地使用语言,从而使网络流行语呈现出求新、求变、求简、求快的特征。根据网络流行语的符号、语境、修辞等特征,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话语风格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埋“梗”的冷幽默。“梗”是故事、笑点、冷幽默。有的流行语起源于某位(类)青少年的人生故事,网友们从其故事中找出幽默的语句,然后将其凝练成网络流行语。当该网络流行语传播开后,流行语的“所指”会发生迁移;如果读者或听众不清楚其中的“梗”,那么就体会不到流行语中的智慧和情趣。比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很多调皮的孩子“宅”在家中上网课,他们智商超群、屡出奇招,为了逃避管束与父母斗智斗勇。神兽原本是中国神话中的动物,但在父母眼中,宅家的孩子们恰似“神兽”。如果不了解“疫情”“网课”的背景,网民同样读不懂“神兽”流行语背后的深刻内涵。还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打工人”“尾款人”等流行语,其中都隐藏着流行之初的各种各样的“梗”。
二是天书般的缩略语。网络交流是一种“类人际交流”,网友之间虽然使用的是文字符号、表情符号,但能够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情境体验。日常线下交流是互动的、有效的、私密的口语交流,网络社群中的交流是文字的、符号化的、半公开化的交流,网络社交需要提高文字输入速度、需要规避公共管理规则,alittlepond.com,因此缩略语成为青少年网络交流的重要工具。如永远滴神(yyds)、盛世美颜(ssmy)、真情实感(zqsg)、有一说一(uysy)、对不起(dbq)、C位等。缩略语输入迅速,但对社群之外的人来说,它们是天书般的神秘符号。在一些时事新闻、热点舆情的讨论中,只要升温的词汇成为敏感词,这个敏感词就可能“被缩略语”。敏感词的缩略语并非只是逃避删帖,它还创造了青年亚文化的协商风格,使网络流行语以妥协的方式在数字空间内传播。
三是庸俗的丧文化。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活、学习、交往中的逆境和不顺,此时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沮丧、悲观,甚至颓废、绝望的情绪,“丧文化”就是青少年社会心态在网络空间的折射。有的“丧文化”流行语体现出青少年的边缘心态,如“屌丝”“废柴”“生活太难,是我不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有的体现出青少年对生存现状的焦虑,如“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后还是咸鱼”等;有的体现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如“葛优躺”“佛系”“躺平”等。“丧文化”体现了青少年自嘲的精神。
四是直白的土味情话。土味情话“是一种以简短直接、幽默新奇的手法向心仪对象传达情感诉求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地对语言常规表达的创新和突破”。传统的“土味”是落后的、过时的、廉价的、不合潮流的乡土气息,青少年心中的“数字土味”则是“合潮流的逆转”,是大胆的、直白的、难为情的直抒胸臆。如“何以解忧,唯有抱抱……抱你”“你是哪里人?——杭州人。——不,你是我的心上人。”“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没有啊,为什么这么说!——那为什么在我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