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非“纯净水”,应去“粗鄙化”——网络语言大家谈
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
周洪波
当今这个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发布、信息交互和信息交易的平台。随着网络边界的不断扩大,互联网的媒体属性、社交属性和商品交易属性正在日益深入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语言文字是互联网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语言,准确、健康而优雅地使用我们的民族语言,就成为大家很关注的一个话题。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织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从2005年至今已走过了11个年头。语言报告一直关注网络语言生活的诸多话题,从最初手机的语言使用,到博客、微博的语言使用,一直到现今微信的语言使用。2022年涉及的话题有“网络语言规范与热议”,2022年探讨了“网络低俗词语问题”这一话题。历年的报告在内容上的关注点也从网络语言“MM”“大虾”,到火星文,再到网络多字格,最后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这些网络流行词语的运用。
这些语言报告发现了一个特点,即网络语言并非什么“洪水猛兽”,而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反映了民间语言蓬勃的创新能力。“秒杀”“山寨”“给力”“点赞”等词都已经被吸收到《现代汉语词典》中。但是不能否认,网络语言也存在一些粗鄙化的现象,像“屌丝”这类网络低俗词语,已经引起很多人的反感与焦虑。
当前,168058.cn,我国对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走向理性和成熟,并且形成3点共识:其一,对网络语言不宜一刀切。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大众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另一方面,对像大众媒体、教材出版这些带有窗口导向的行业,要在尊重语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和标准,而且这些规则标准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其二,对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语言是人的脸面,也是民族的标牌,网络语言也需要健康发展。要从根本上纠正网络语言粗鄙化的倾向,关键在于要治理它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如果我们现实社会对说脏话零容忍,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就离我们不远了。
其三,需正确看待语言纯洁性的问题。语言为社会交际服务,社会在发展,人群也在变化。社会群体的用语不纯洁,语言发展也注定不会纯洁;只有社会用语不断发展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对于语言纯洁性的需求。所以要特别警惕那些打着“维护语言纯洁性”的旗号,利用人民朴素的民族感情来混淆视听的做法。正像许嘉璐先生所说:“我们是在不规范的情况下搞规范,语言又是在规范中发展,不进行规范当然不行。但是过分强调规范,要指望它纯而又纯,也是不行的。”
(作者为商务印书馆总编辑)
警惕网络语言“粗鄙化”
陈晓冉
随着互联网对生活的深度介入,网络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延伸,我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感情生活都深受互联网影响。作为网络居民的“方言”“乡音”,网络语言的新兴更迭持续不断,其中诙谐智慧者有之,粗鄙低俗者亦有之。
近两年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表明,现实中脏话的网络变形、输入法形成的象形表达、英语方言的音译汉化、网民简化或重构中文是网络低俗语言的主要来源。与此相应,网络低俗语言反过来也在不断影响社会文化生活和网民的精神状态。首先,网络低俗语言会向纸媒、电视媒体“倒灌”,究其原因是为了吸引眼球、在趋利动机下博一个关注的“彩头”,实际上则拉低了大众文化的水平。其次,低俗语言向课堂、书本的渗透,尤其是一些儿童出版物对网络低俗语言的采用,无疑在撼动社会文化根基。再次,网络低俗语言中带有明显“性色彩”的词汇被广泛传播,有的时候使粗鄙被强化至“通用”、歧视被理解为“常识”。
防止网络语言的低俗化与粗鄙化,需要我们更多地从文化管理的思路出发。如果追逐着每个词汇的释意、剖析其语境、明辨其所指,容易陷入有限管理资源对抗无尽网络语言的困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2022年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中就提出,互联网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投射,净化网络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治理。作为文化根基的基础教育,要明确禁止网络低俗语言出现在课堂和文本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理性认知网络语言和使用网络语言。
与此同时,文化出版界也需要甄别网络语言,拒绝低俗网络语言进入辞书和其他出版物。广义上讲,各种网上文化出版作品,网上广告、网络小说、网络视频、网络剧、网络游戏也不能无原则地使用网络低俗语言。国内外诸多擅长语言讽刺的大师,也并非以污言秽语、粗鄙低俗来获得读者认同。